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市旅游局《九江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20年长远规划设想》的通知

2020年07月22日08:26:54
APP永久免费入口
发布部门: 江西省九江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九府发[2001]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共青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原则同意市旅游局编制的《九江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20年长远规划设想》,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九江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20年长远规划设想
前言
九江,位于江西省北端,地处长江与京九铁路'黄金十字架'的中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自古号称'七省通衢'。全市今辖2区9县1市1场和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面积18823平方公里。境内,以长江、鄱阳湖和庐山为主体构架,蕴涵着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精巧典雅的名胜古迹和丰饶别致的物产风情。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九江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九江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已建成以庐山为龙头,以数量多、分布广、种类全、品位高为特点,由六区(牯岭、山南、浔阳、沙河、永修、共青)两点(石钟山、龙宫洞)一线(长江、鄱阳湖水上游览线)构成,拥有100多处已开放景点的综合旅游区,其中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鄱阳湖成为国际湿地自然保护区。全市现有旅行社45家,旅游涉外定点单位35家,形成年接待400万游客的行业规模。据统计,1978年至2000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8.39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3960万美元,其中2000年接待3.08万人次,创汇702.1万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4.3倍和88.78倍;1981年至2000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5339.7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8.78亿元人民币,其中2000年接待428.27万人次,收入26.33亿元,分别比1981年增长3.09倍和611.37倍。200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26.91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63%,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
'十五'是新千年、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把九江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根据《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20年长远规划纲要》的部署与要求,我局组织力量开展《九江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20年长远规划设想》的编制工作。本计划在对'九五'期间九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全市'十五'期间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与主要目标、指导思想、总体布局等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对旅游产品、客源市场、行业队伍的开发、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就实现'十五'计划目标所必需的保障措施作了简要的阐述。本计划还对后15年九江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作出了乐观积极的预测与展望。
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决心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关心,通过全市旅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奋勇拼搏,九江旅游业一定能在新世纪初期取得突破性进展,尽快真正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1996-2000年),是九江旅游业发展面临机遇又充满挑战的重要时期。京九铁路正式营运,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香港与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和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给九江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亚洲金融危机与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却使九江旅游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面对机遇与挑战,全市旅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克服困难,奋勇拼搏,使全市旅游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一章 '九五'期间九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1、主要发展指标持续增长
'九五'期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104884人次,国际旅游创汇2808.73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717.2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7.37亿元人民币,分别比'八五'增长74.19%、222.40%、9.87%和795.18%。其中,200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2.63%,比'八五'末年(1995年)的2.25%增加近11个百分点。
表一:'九五'期间主要发展指标
表格请查阅附录
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八五'末期,我市共有旅行社34家,旅游涉
外定点单位26家,其中饭店21家,共有标准床位近5000张。至2000年5月,全市共有旅行社45家,比'八五'末期增长32.35%;旅游涉外定点单位35家,增长34.62%; 其中旅游涉外饭店27家,标准床位6700张,分别增长28.57%和34.14%。旅行社中,国际旅行社4家,国内旅行社41家。旅游涉外饭店中,星级旅游饭店13家,其中三星级5家,二星级8家。
3、产品体系逐步完善
1996年12月,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品级的旅游精品;鄱阳湖候鸟观赏、庐山别墅度假是九江独有的旅游拳头产品;庐山、石钟山是'南昌-九江-景德镇'、'三峡-黄山'这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景点。随着域内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九江旅游产品由单纯的观光型逐步形成以庐山为龙头,集观光、度假,修学、运动、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经营'九江-庐山'、'九江-石钟山-龙宫洞'等20多条旅游线路和'鄱阳湖候鸟王国之旅'、'佛教净土宗朝圣旅游'
等10多个专项旅游活动,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基础设施日益完备
九江民航机场建成通航,京九、合九、大沙三条铁路相连接,昌九、九景两条高速公路开通营运,以及长江水道的畅通,使九江具备了良好的空间进入性,基本形成了包括飞机、火车、汽车、轮船与索道、山轿在内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程控电话与移动通讯的普及,九江信息港的建立,使九江现代通信条件进一步改善。九江市区、庐山牯岭、各旅游城镇与主要景区的道路、供电、供水、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公共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九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经验总结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产业地位逐步提高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市委、市政府在80年代末期提出把旅游、贸易作为发展九江社会经济的'两翼',制定'旅贸兴市'发展战略;1996年,决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1998年,列为全市'六大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7月,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九江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庐山管理局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局工作的中心,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星子、湖口、永修、彭泽、庐山等县(区)党委、政府制定'旅游兴县(区)'发展战略,其中星子县委、县政府提出'旅游兴县、工业富县、农业稳县'的发展方针,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2、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旅游环境不断改善
发展旅游业,促进九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在逐步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九五'期间,社会各界与相关职能部门关心、支持和参与九江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和管理,1999年上半年申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进一步形成共同营造'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环境氛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容镇貌改造、治安环境整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均有较大的改观与进步,初步形成一个优美、舒适、安全、宽松、便利的旅游环境。
3、管理机构不断健全,行政职能逐步增强
1996年,浔阳区、庐山区相继成立旅游局;1999年,武宁县旅游局成立,永修县成立了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至此,全市共有县(区、山)旅游局11个;瑞昌市、修水县、共青垦殖场分别由政府办公室、文化局、接待处负责本地旅游行政管理工作。庐山、鄱阳湖、云居山、柘林湖、南崖--清水岩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都成立了管理机构。市、县、风景区等管理机构的行政职能进一步加强,在九江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拓宽旅游客源市场
'九五'期间,全市旅游部门充分利用庐山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把庐山这张'世界名牌'推向国际国内旅游市场。1998年特大洪水刚刚退去,各地、各单位组织精干力量全方位出击,积极参加国内外各项旅游交易活动,主动推介、招徕。制作光盘,入网上星,注重社会公众宣传,是这一期间旅游宣传招徕活动的新特点,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99年全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人数比灾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5、加快资源开发步伐,强化行业管理力度
'九五'期间,全市各地按照《1995-2000年九江旅游发展规划》总体布局的要求,抓紧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已完成或部分完成鄱阳湖口古战场娱乐中心(一期)、庐山黄龙寺、市区湖滨公园、桃花源风景区、柘林湖水上乐园、庐山东门、秀峰索道以及庐山海会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建设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新的阶段性进展。同时,在市旅游攻坚战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旅游部门会同公安、工商、交通、物价等部门联合对旅游市场进行大规模整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全市旅游环境。
6、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旅游队伍建设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1999年仅次于上年的特大洪水,给发展中的九江旅游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市、县旅游行政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全市旅游行业干部职工,克服消极悲观情绪,不等不靠,以顽强的拼搏精神投身于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的战斗,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恢复,部分超过了灾前水平。全市旅游队伍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整体素质明显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

三、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
庐山、鄱阳湖、云居山、柘林湖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尤以庐山'一山六治'现象更为突出。各级旅游行政部门的属地化管理范围、权限、职能尚未完全到位。
2、经营机制不活
九江旅游业起步较早,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多数经营单位仍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至今未能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市旅游资源、资产、资金和人才尚未形成优化组合,呈'小、散、弱、差'状态,难以适应旅游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形势。
3、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市级财政困难,缺少预算内旅游资金投入,信贷投入总量太小,吸引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又受到多方面制约,导致'九五'规划中部分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无法实施,旅游产品结构未能合理配置,旅游宣传促销、行业管理以及教育培训等工作均出现滞后现象。
4、资源保护不力
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一些部门、单位和个人擅自在旅游景区内建房、修路、采石,对自然景观资源造成永久性损毁。
新世纪初期,九江旅游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迎接挑战,排难而进;使九江旅游业在'十五'期间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成为我市经济支柱产业。

第二章 '十五'期间九江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构思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基本路线和邓小平旅游经济理论为指针,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目标,实施政府主导、集约经营、精品名牌、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创造有利于加快旅游业的大气候、大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促进九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发展战略
我市'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构思是:以优越的区域位置与便捷的交通条件为依托,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为导向;突出奇特山水、度假胜地、候鸟王国、宗教圣地等特色,建设以'世界文化景观'庐山为精品名牌,集观光、度假、生态、会议、商务、修学、康复、运动等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与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扩大旅游接待规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进旅游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优势;举全市之力,把九江建成以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宗教旅游、会议旅游为主体的美丽、整洁、现代化的港口旅游城市,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我市经济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起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旅游产业,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以上,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预计5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2-26万人次,比'九五'增长109.52%-147.6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440-6270万美元,增长93.68%-123.23%;接待国内旅游者2710-3040万人次,增长57.81%-77.03%;国内旅游收入172-193亿元人民币,增长96.86%-120.90%;旅游业总收入181-203亿元人民币。
表二:'十五'期间旅游发展指标计划表
表格请查阅附录

四、战略重点
1、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抓紧建立庐山市的调研工作,尽快拿出方案报省委、省政府批准实施。对全市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体制进行系统调整,全面实行属地化管理。
2、改革旅游经营机制
组建庐山旅游集团公司,争取庐山旅游股票上市。对全市中、小型旅游景区景点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实行'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的发展模式。各旅游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3、加快旅游资源开发
在对庐山、石钟山、龙宫洞、柘林湖、烟水亭、浔阳楼、浪井等一批著名景点进行改造完善的同时,建设九江’98抗洪纪念馆、琵琶亭旅游文化区、瑞昌秦山风景区、共青高尔夫俱乐部等一批新景点,并论证周瑜都督府、庐山大林寺等著名古迹的修复方案,适时组织实施。
4、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进行全面宣传与重点促销,注重招徕境外游客。
5、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为契机,全面改善与增强九江城市旅游综合功能,创造优美、舒适、安全、便捷的旅游环境氛围。
'十五'期间,对全市旅游发展布局作进一步调整与拓展,使九江旅游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全市各地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第三章 旅游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
'十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是:一个中心(一山),一个集散地(一城),两条旅游带(两带),九个游览区(九区),简称为'1129'布局。即:以'世界文化景观'庐山为中心,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江水道与京九铁路的中心城市九江为集散地,以长江、鄱阳湖水上旅游带和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九景高速公路陆地旅游带为空间通道,由牯岭、山南、浔阳、湖口、彭泽、沙河、永修、共青、修河游览区组成九江旅游区,成为江西省和华东地区旅游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结构
1、牯岭游览区。在加强世界遗产与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建成国内外著名的世界文化景观博览中心和山地别墅型国际度假旅游胜地。
2、山南游览区。以秀峰、桃花源为重点,建成集山水观光、民俗欣赏、度假休闲、水上游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游览区。
3、浔阳游览区。深层发掘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建成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以现代功能为依托,包括名胜观赏、宗教朝圣、商务会展、旅游购物等内容的城市游览区。
4、湖口游览区。以鄱阳湖口古战场娱乐中心为重点,建成集风光观赏、古迹寻访、民俗展示、特产风味于一体的水上游览区。
5、彭泽游览区。建成以地下艺术宫殿、梅花鹿生态自然环境、古彭泽历史遗迹、彭郎与小姑优美传说等为主要内容的游览区。
6、沙河游览区。发挥便捷的交通优势,利用名人效应,加强特种水产、鸵鸟养殖等生态示范农业,建成城郊休闲游览区。
7、永修游览区。充分利用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和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云居山、柘林湖)的优势,把鄱阳湖建成国家重点生态旅游区,把云居山、柘林湖分别建成各具特色的山岳型与湖泊型风景名胜游览胜地。
8、共青游览区。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建成集参观生态农业与羽绒生产、瞻仰名人陵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开展高尔夫球运动及旅游购物于一体的游览区。
9、修河游览区。加强保护河流、湖泊、森林、石林等生态自然环境,建成以生态观光、凭吊先贤、瞻仰革命史迹为主要内容的游览区。
创建王牌,推出精品,确定重点,形成体系,在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保证我市旅游业'十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四章 旅游产品开发
一、产品系列
1、以峰石壑谷、云雾瀑泉、江湖风光、岩溶景观、文物古迹、园林建筑为主的观光旅游产品;
2、以山地别墅、林间旅舍、湖滨渔村为主的度假旅游产品;
3、以山地森林、湖泊湿地、珍禽异兽为主的生态旅游产品;
4、以净土宗祖庭、黄龙宗发祥地、禅宗古刹、道教名观为主的宗教旅游产品;
5、以商务贸易、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为主的会展旅游产品;
6、以名人故里、书院教育、文化遗存为主的修学旅游产品;
7、以攀岩、漂流、悬挂滑翔、龙舟竞赛、登山自行车赛为主的运动旅游产品;
8、以鄱湖水乡、幕阜茶山、赣北风情为主的民俗旅游产品。

二、重点项目
1、建设19个重点旅游工程。
表三:'十五'重点旅游工程规划项目
表格请查阅附录
2、推出12条精品旅游线路。
表四:精品旅游线路
表格请查阅附录
3、举办2个旅游节庆活动
⑴'庐山世界文化景观节'。每年7月6日至10日,建议由江西省政府与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并争取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庐山风景名胜区举办,既有世界文化景观展,全国风景名胜展,'庐山世界景相连'大型文艺表演,又有境内外和省内外的经贸洽谈和旅游交易活动。
⑵'鄱阳湖珍禽观赏月'。每年12月至次年1月,由江西省林业厅,江西省旅游局和九江市人民政府共同在永修县吴城镇举办,主要有候鸟珍禽观赏、水产风味品尝、沙滩草洲野炊、水上风光游览、旅游商品展销和经贸洽谈等活动。
按照'积极发展国际旅游,突出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要求,针对我市旅游市场的实际状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开发战略与促销措施,力争在'十五'期间实现我市国际旅游的突破性进展、国内旅游持续发展和出境旅游适度发展。

第五章 旅游市场开发
一、开发思路
'十五'期间我市旅游市场开发思路是:实行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并举共抓的方针;国际市场要继续巩固台港澳市场,积极拓展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亚地区传统市场,努力开发美国、德国、加拿大等欧美远程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格局;国内市场要重点开发沿江、沿海、沿京九线地区的主要城市市场以及省内市场,加强与相邻省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协作,形成开放、联动的旅游客源网络;适度开发本市出境旅游市场,争取在2005年初步形成规模。

二、促销措施
1、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树立九江旅游整体形象。委托国内外著名策划机构对九江、庐山旅游形象进行设计包装;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确定九江旅游的形象标志、广告用语与主题歌曲;精制一批反映九江旅游特色的图文、影视宣传品向海内外发行;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开展社会公众宣传;邀请海内外有影响的新闻、旅游记者来我市采访;在国际互联网建立九江旅游网站。
2、改进外联促销形式,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市旅游部门在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博览会、交易会的同时,要主动在'三沿'地区主要城市举办推介会和展销活动,全方位介始九江、庐山旅游产品;邀请海内外规模大、声誉好的旅行商来我市考察,在广泛联系的基础上有重点地确定与建立稳固的业务关系;各旅游企业要实行联合促销,形成整体优势。
3、加大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市、县财政要根据需要,拨发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并应逐年有所增加;市旅游主管部门每年要定期举办市场营销人员研讨班;各旅游企业要建立游客咨询、预订系统;市政府设在国内的各城市办事处要兼顾旅游客源的招徕工作。
根据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形势需要,按照'供求基本平衡,适度超前发展,完善综合功能,增强接待能力'的指导方针,努力完成旅游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六章 旅游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
1、交通设施建设
航空:九江民航局要积极恢复和增辟至国内主要大城市和旅游热点景区的航线;庐山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直升机观光游览项目。
铁路:铁路部门要在增加九江站客票量的基础上,争取开通连接省内外各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列车;在旅游旺季增开旅游专列或加挂旅游车厢;车站要为旅游团队开辟绿色通道,设立明显的旅游交通示意图。
公路:交通部门要优先将我市国家级、省级旅游景区(含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道路列入改造或建设计划;扶持现有旅游汽车公司扩大规模与提高档次;创造条件组建大型旅游汽车出租企业。
水路:九江港要多开通我市上至重庆、下达上海的长江水上旅游航线;航运部门要购置游船,开通长江、鄱阳湖水上旅游线路;柘林湖、鞋山等景区要改造景点码头,增购游船。
2、通讯设施建设。
全市各级旅游部门和各旅游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传真机等现代通讯设施;旅游景区要在游客集中且安全方便的地方安装IC电话。加强旅游公共信息网的建设,开设九江旅游网站,及时发布最新旅游信息,为中外游客提供咨询、预订服务。
3、城市设施建设。
要加强九江市区、庐山牯岭以及主要旅游城镇的供电、供水、街道、市容、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城市旅游功能,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接待设施
1、旅行社建设。
坚持'控制数量,扩大规模,规范服务,提高效益'的发展原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深化旅行社体制改革,实现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到2005年,全市旅行社总数控制在90家以内,其中国际旅行社发展到6家以上。
各旅行社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咨询、预订与服务系统,增强竞争实力,更好地发挥在旅游产品设计、销售和组织接待等方面的'龙头'作用。
2、旅游住宿设施建设。
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强化管理'的要求,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到2005年,全市旅游涉外定点饭店达50家左右,共有客房4500间,床位约9000张;其中四星级2家(市区、庐山各1家)。同时,积极实行国内旅游团队住宿定点制度,全市共批准国内旅游定点饭店50家左右,拥有客房约3000间,床位6000余张。
各旅游饭店要改造和完善接待服务设施,提高硬件档次和服务质量。三星级以上饭店要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并进入国际信息网;不断完善休闲、娱乐、保健等配套设施,增加服务项目,丰富游客的文化生活。
3、旅游餐饮设施建设。
各旅游涉外定点饭店与国内旅游定点饭店都应有与其档次、规模以及接待客人相适应的餐饮设施,注重发掘地方特色风味的菜肴品种,研制推出'浔阳鱼席'、'鄱湖鱼餐'、'庐山三石宴'等传统精品。加快建设旅游涉外定点餐馆,建立并执行旅游餐饮服务标准体系。到2005年,全市共有旅游涉外定点餐馆10家左右。努力提高社会餐馆的总体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对国内旅游团队餐的定点管理工作,到2005年,全市共建立国内旅游定点餐馆50家左右。
4、旅游娱乐设施建设。
各星级旅游饭店要加强娱乐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开展丰富、健康的晚间娱乐活动。在市区、庐山各建成1至2处能为旅游团队提供文艺表演的歌舞餐厅。庐山、柘林湖等主要风景要开展定点、定时文娱表演活动。配套完善甘棠湖水上游乐设施,开办晚间游览娱乐项目。
5、旅游商品生产、销售设施建设。
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产品资源,实行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大力推进旅游商品的开发与生产,建立庐山云雾茶、庐山名人手迹拓片、湖口酒糟鱼、星子石雕工艺品、修水保健茶及木制工艺品、共青羽绒制品等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设计。
在全市设立旅游购物定点商店10家,逐步形成覆盖全省、涉及海内外的九江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到2005年,争取实现旅游商品收入占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的30%以上。
表五:'十五'期末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表
表格请查阅附录
按照'规范、监督、指导、服务'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旅游法规与规章,坚持依法治旅,加强行业管理;同时,建立全市旅游行业协会,实行自管自律,形成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

第七章 旅游行业管理
一、行政管理
1、明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责,实行属地化旅游全行业管理。市旅游局和各县(市、区、山)旅游局是同级政府主管所辖行政区域内旅游工作的职能部门,按照国家旅游行业管理规定,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的原则,明确管理权限,完善管理体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参与城市规划和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制定,并负责旅游规划、旅游项目、旅游企业设立的审批;相关部门出台新的政策,如涉及到旅游,应事先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旅游接待服务企业,由旅游部门统一实施行业管理。
2、加强依法治旅力度,规范旅游行业经营行为。积极宣传、贯彻和执行旅游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制订《九江市旅游监察制度》、《九江市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建设管理制度》、等旅游规范性文件,全面规范全市旅游行业的经营行为。同时,积极开展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宣传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推进旅游设施档次和服务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
3、加强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工作,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公安、工商、交通、物价等部门要联合定期开展旅游市场的集中整治工作,着重于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与导游、旅游馆店、旅游交通四个方面的整治,严厉惩治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无序竞争、坑蒙拐骗等经营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各级旅游部门、各旅游企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全面推行旅游者人身保险,实行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同时,要加强旅游统计和财务管理,完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规范旅游企业会计核算,并坚持实行旅游企业总经理离任审计制度。

二、行业自律
1、在成立全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景点等行业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九江市旅游协会,逐步形成覆盖全市旅游行业的协会组织网络,并成为全省行业协会的团体会员。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行业协会章程,注重强化行业自律功能,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
'十五'期间,要贯彻实施'科教兴旅'战略,健全全市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形成高、中、低各层次的教育培训格局,使我市旅游行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明显提高。

第八章 旅游教育培训
一、职业教育
1、建设旅游院校。在现有旅游校、系的基础上,通过'合并、共建、联办'等途径,争取创办九江学院旅游分院,形成较完整的旅游学科体系。
2、在现有高、中等职业技术院校中增辟旅游专业项目,扩大招生规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并逐步进行规范。
3、积极改革旅游行业现行的用工制度,改变职工主要由其他行业转岗或从社会招收的来源渠道,使旅游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为旅游职工队伍的重要来源。

二、专业培训
1、成立九江市旅游培训中心,制订相应的岗位培训制度,力争使现有从业人员90%以上受到相关旅游专业的培训。抓好导游资格证和等级证、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经理资格证、旅游涉外工作人员英语达标合格证、工人技术等级证的有关培训、考核、发证、上岗、检查等工作。
2、鼓励、选送旅游行政管理干部与企业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脱产或在职学习,提倡旅游企业自行建立岗位培训机制,缓解旅游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努力使职工队伍在数量、素质和结构上适应加入WTO后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科技发展
1、加强理论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成立九江市旅游学会,团结和组织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为我市旅游业发展出谋献策,研究旅游发展的重大课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在认真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一批高质量旅游产品,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
2、建立旅游网络系统,开展现代宣传营销活动。各级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要建立旅游信息系统,进入国际互联网,完善宣传、咨询、预订等服务功能。同时,要不断改善办公条件,购置现代办公设施,改变落后的手工操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九江旅游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十五'期间正是我市旅游业在新世纪初期培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关键阶段。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旅游行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采取行之有效的组织保障、政策扶持和得力措施,保证和促进我市旅游业全面、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第九章 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
1、成立'九江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与现阶段的'九江市旅游发展攻坚战领导小组'和'九江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领导小组'相结合,负责指导协调全市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成立'九江市旅游市场整治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和旅游、公安、工商、交通、物价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建立联合检查、集中整治的工作制度,规范全市旅游市场的经营秩序。
3、加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代表各级政府对辖区范围内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优化配置,委托并指导同级质监机构、执法队伍开展日常工作。

二、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每年定期召开全市旅游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列入我市优先发展产业,给予重点扶持。
2、增加投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市政府在'十五'期间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宣传促销经费;建立全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旅游门票收入提成、旅游发展专项使用费分成和财政拨款组成。各金融部门要优先安排旅游重点项目的贷款计划。
3、市政府制定颁布发展旅游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新机制。凡投资建设旅游项目的国内投资者均可享受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直接融资。
4、加强各行各业的支持与配合,共同营造全市大旅游环境,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旅游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各相关部门要在认真履行各自管理职责的同时,积极为旅游业提供服务。
5、加强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完善交通、市容、园林、环保、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改善社会治安秩序,倡导社会文明风气,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努力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的旅游热点城市。
'十五'期间和未来20年,是九江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时期。建立发达的旅游产业体系,把旅游业建成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把九江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和重要影响的旅游城市,对于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章 2006--2020年的规划设想
一、远景目标
2006年--2010年,我市旅游业从整体上处于继续夯实基础的阶段,使旅游产业实力更加雄厚,体系更为完整。2011--2020年是补充、完善、提高的阶段,旅游业的先导、联动和促进作用将会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前五年中,海外旅游者和国内旅游人数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后十年中,海外旅游者人数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在较大基数上稳步发展。
表六:2006--2020年旅游发展主要指标预测表
表格请查阅附录
注:以2005年预测数为计算基数。
预计到2020年,我市年接待海外旅游者可达44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9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3倍和23倍;接待国内旅游者可达22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80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分别增长4倍和近 6倍;旅游业总收入可达190亿元,约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0%,真正成为我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前景展望
1、在创建并完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以国际旅游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把九江逐步建设成为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为主体的国际旅游城市。
2、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把九江建成具有较高国际国内知名度的旅游热点城市。
3、全市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旅游产品体系完备并特色显著,旅游设施齐备完善,旅游服务优质高效,旅游行业的管理、经营和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旅游标准,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4、全市拥有现代化的管理机构,具有完备的国际交流机制,城市面貌具有艺术性、开放性和自然性,城市建筑及设施达到国际水准,成为京九铁路和长江水道交会点上的著名旅游城市。
附件请看:form/jff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