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2020年07月06日12:15:10
APP永久免费入口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情缘阅读小编告诉你。

战国时期,地处西戎的秦国逐渐崛起,到了战国中后期日益威压函谷关以东六国。合纵连横之士横行各国朝堂之上。一旦合纵派得势,遭受围攻最多的便是强大的秦国。

合众弱而攻一强,这里面的一强即指战国中期的齐国,以指贯穿整个战国中后期崛起的秦国。只是苏秦合纵而围攻齐国取得了挫败强齐的战略目标,可公孙衍等人所组建的对秦合纵联军却屡次战败。这其中既有秦国实力强劲的因素,亦是因为秦国所继承的西周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山东六国联军始终无法攻克关中门户函谷关。

那么问题来了,入侵秦国的交通道路明明不止一条,关东诸国为何紧盯着函谷关不放而不尝试从河套南下突击秦国呢?要知道,后世的匈奴和突厥等草原民族都是走这条通道南侵中原王朝的。甚至在唐朝初年,突厥沿着这条道路,二十万大军直抵武功、泾阳一带,引发了渭水之盟。

其实首要原因就是当时从河套绕道秦国后方存在行路难的问题。河套地区一直到了宋朝西夏年间依然是一片广袤的草原,不同于当下的戈壁滩,那时的草原湿地意味着无路可走。除了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外,军队是很难再四野青绿的地方不迷路的。战国时期并无秦国直道那样雄伟的工程,要想从草原奇袭关中,至少需要数月时间。而当时的草原存在许多被秦国和赵国赶到北方的游牧部族,戎狄环绕,危机四伏,这对于以战车为主的六国军队(赵国胡服骑射之前也以战车为主力)来说,没有机动性无异于自取灭亡。

不仅如此,六国地理位置迥异,三晋距离关中、河套等地较近,而辽东的燕国、山东半岛的齐国、江汉地区的楚国距离太远,粮草补给在路途中的耗损太大,平白无故的会增加了战争的负担。

长途跋涉的绕道草原,还会让秦国的情报体系有更多的时间去刺探有效军情,或半道设伏、或以逸待劳,都可以轻易获得战争的胜利。

另外,山东六国并非铁板一块。对秦战争最为急迫的是面临秦国威胁最大的三晋,而燕国齐国长期同秦国较好,楚国虽是合纵长,但却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利益。另外楚国国内派系林立亦造成外交政治上的弱智特征。

诸侯联军如若前往函谷关,需经过实力较弱的韩国,韩国除了犒劳和开路之外别无怨言。毕竟生怕被秦国吞并的韩国,面对其他诸侯大国同样需要谨小慎微。但如若走草原路线,大国部队通往强大的赵国,显然并不被其所答应,毕竟谁能保证这些国家中没有人想要伺机掠夺自己呢?中世纪十字军打出解放圣城的名义发动十字军东征,到最后竟然演变为搬到掠夺同属基督教的拜占庭,可见将本国利益寄托在他人身上是何等的愚蠢。

综上所述,草原交通不便、行军线路过长、戎狄威胁、行军情报容易泄露以及各国合纵本就各怀心思等原因造成了合纵联军只能叩关函谷。秦国借助强势兵力,常常在利用函谷关耗尽联军耐心和潜力后出关奇袭,一战之下往往溃军千里。最终秦国凭借强大的军势和高速运转的君权体制统一天下,并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