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怎样吃饭

2021年06月12日09:23:46
APP永久免费入口

一说佛门,大家往往会想起一个成语:晨钟暮鼓。看字面意思,好像是指早上敲钟,晚上击鼓。其实不然,一般的寺院,无论早上还是晚上,都是既敲钟又击鼓,只不过早上敲钟在先,击鼓在后;晚上击鼓在先,敲钟在后。

简单说,晨钟暮鼓主要用来提醒僧人起床和休息(还有很多寺院是通过敲云板或者敲梆子来提醒作息)。

那么用什么来提醒僧人吃饭呢?

云板。(也有一些寺院敲梆。我还见过敲钢管的,一位长期给僧众做饭的义工,每天中午十一点之前把斋饭做好,然后左手提钢管,右手拿小锤,在寺内游走一遭,边走边敲,以此提醒众僧过堂。这是特例,不是普遍现象。)

云板是一块板,有的制成云朵状,很精致,有的就是普普通通一块板,在上面雕上云朵。这块板要用犍槌来敲,犍槌是木制的,带一根长长的柄,敲在云板上,发出橐橐橐的声音,跟晨钟暮鼓比起来,声音有些低,音色有些闷。

敲云板,一般敲四下,有时候怕做功课的僧众听不见,紧接着还要再敲几下钟。大的寺院,僧侣众多,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及时就餐,在敲云板之前,香积厨(做饭的地方)的僧人要敲磐,意思是饭做好了;然后五观堂(吃饭的地方)的僧人要敲梆,意思是可以过来吃饭了;梆声一响,僧众就可以托着钵去五观堂(有的寺院不用托钵,执事们已经提前在餐桌上摆好碗筷),这时候五观堂外面那块云板和小钟才响起来。板声和钟声都停止的时候,僧众差不多可以在五观堂集齐。

集齐后,各自就坐,每人先整理好自己的餐具。如果餐具是钵,把钵放在右手边,把筷子放在左手边。如果餐具是碗,把菜碗放在左手边,把饭碗放在右手边,把筷子放在菜碗下面的桌面上。整理好餐具以后,行堂师(负责盛饭和添饭的僧人)开始挨个给大伙盛饭盛菜。

饭菜盛好,是不是就可以吃了呢?不是,得在执事僧的带领下念一段经咒。这咒叫作供养咒,也叫揭斋咒,很短,有的是汉文,有的是梵音。

汉文供养咒是这样的: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三德,指的是斋饭符合适口、洁净、不犯戒等三条要求;六味,指的是斋饭包含酸、甜、苦、辣、咸、辛等六种味道。法界有情,是指这个宇宙中所有的生命。念这段供养咒,表明美好的斋饭不能由我自己独享,我还要发心让全世界所有生命都能尝到,让所有的人类和动物都能沐浴到佛法的光辉,并从中体验到无上的快乐。

梵音供养咒也是用汉字记录的:唵,阿姆嘎,波匝摩尼,班美班匝,怛祬他,波罗揭谛,三曼达,札萨热,吽。现在好多寺院都是用普通话发音去念这个咒,波罗揭谛读作bo luo jie di,怛祬他读作da zhi ta,一唱三叹,诵读声拉得很长,很好听。但是细究起来,这不是正确的发音,因为当初用汉字来记录梵咒的译经僧都是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人,在他们那个时代的汉字读音跟现在的汉字读音是有很大区别的。例如揭谛这个词,本是梵语音译,梵语读ga dei,刚好揭谛这两个字在唐朝的读音也是ga dei,所以唐僧玄奘能用揭谛来记录ga dei的发音。到了现在,揭谛在普通话里却读jie di。再比如说怛祬他,它也是梵语音译,在唐朝的读音是da di ta,意思是马上就让咒语生效,相当于道教咒语里急急如律令,而这三个字的现代读音是da zhi ta。也就是说,我们用汉字的现代发音去念诵古代僧人音译的梵咒,会跟梵咒的真正读音相差甚远,假如释迦牟尼重新来到世间,听了现在中土僧众念的咒语,他老人家恐怕也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不过我极可能说了错话,释迦牟尼不会这么学究,他不会计较一段咒语的读音是否正宗,因为他的胸怀宽广到无边无际的地步,而且他有天耳通和他心通,听得懂任何生命的语言,即使你不说话,他也能听得懂你的心声。所以咒语能否读准是无关紧要的,念供养咒时心存慈悲和恭敬才是根本。就像阿弥陀佛这句流传最广、念诵最多的佛号,原本应该读作a mi ta fu,到了元朝,由于汉字读音的突变,已经演变成a mi tuo fu了,最近两百年,随着汉字读音的胡化和官话的推广,又进一步演变成a mi tuo fo,佛门之外的广大朋友甚至读成e mi tuo fo,您能说我们念佛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吗?当然不能。归根结底,佛号只是一项修行手段,只要你由衷地相信这样念佛可以扩大自己的心量,那么它就真的能扩大你的心量,不管你念成a mi ta fu还是e mi tuo fo。

本来在谈佛门怎样吃饭,结果扯到了怎样念咒上去,似乎跑题了,其实没有,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不是谈吃饭,而是谈修行。对真正发心修行的人来说,吃饭的过程,也是修行的过程,通过一系列外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仪式,来修炼内在的、看不见抓不住的精神。